中国旅游报记者 牛佳欣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曾被称作“最后一个沙包”的阿亚格墩村如今有了充满诗意的名字——稻香村。这里曾被黄沙围困,交通闭塞,村民生计艰难,如今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村”,沙窝窝里书写着绿洲边缘的振兴传奇。
稻香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依托昆仑山雪融水的灌溉,这里拥有悠久的稻作传统,形成了沙漠边缘独特的绿洲稻田景观。土地分散、技术落后曾让这一“绿洲明珠”黯淡无光。2021年,在北京援疆资金与乡村振兴政策的双轮驱动下,北京市投入援疆资金超7000万元,彻底改写了这个小村庄的命运。高标准农田改造与土地流转双管齐下,水稻亩产奇迹般从300公斤跃升至600公斤,村集体年增收112万元,其中74万元直接分到村民手中。同时,村里还依托当地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和田县委宣传部干部买地娜木说:“加上乡村振兴资金,援疆干部帮我们规划、改造,才有了现在的模样。改名‘稻香村’,既是感谢北京家人的帮扶,也因为这里有着种稻的老底子。”
漫步村中小径,两侧风光迥异却和谐共生。一侧是以“伊犁人家”民宿为代表的风貌区;另一侧则是由乐器之家、昆仑文学院等特色小院串联而成的风情线。
走进“伊犁人家”民宿,葡萄藤蔓织就满院清凉。几位游客围坐在桌旁,品尝刚采摘的葡萄,笑语盈盈。“每次有朋友来和田,我一定会带他们来稻香村。”和田县居民阿木提说。
移步室内,民族风情扑面而来。“伊犁人家”民宿主理人艾热提·肉孜买买提热情地带记者参观她打造的“童话木屋”。只见房间内铺设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手工羊毛地毯,墙上挂着伊犁风光题材油画和民族乐器冬不拉,靠窗的矮炕上铺着绣花坐垫,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棂洒下斑驳光影,营造出温暖的居家氛围。
“开办这家民宿是想把伊犁的美好推介给远方的客人。”2022年,艾热提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稻香村发展的信心,亲自设计改造了这家民宿。如今,民宿内有多个功能区域,最多可同时接待80位客人体验、用餐。
稻香村旅游兴起后,艾热提的“伊犁人家”民宿迅速成为最具人气的打卡点。“在旺季,周末一天可以接待30人,收入可达1800元。”艾热提介绍,民宿中还有地道的熏马肠、包尔萨克等美食。如今,这座在金黄沙海边缘的“童话木屋”已成了稻香村的文化名片,每逢节假日,各地游客穿梭其中,品尝特色美食,体验农家生活。
昆仑文学院内的翻书声、狼戈庭院摇曳的花影、沙漠人家烤肉的滋滋声响……集约化种植夯实了稻香村的根基,乡村旅游则激活了村庄的“末梢神经”。村子里手工艺家庭作坊、特色农家乐错落有致,村民变身为多元经营者,村庄日益丰盈,村民生活更加富足。
稻香村的蜕变是新疆绿洲农业与沙漠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边疆地区的生动实践。这片沙漠边缘的绿洲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稻香奇迹。
铁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