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开体检报告就像开盲盒,但是只要看到“未见异常”四个字跃入眼帘,心就定了:又能放心吃喝一整年了!
但前不久“体检中心体检正常,5个月后查出乳腺癌”登上热搜——原来一女子在体检中心做了2次乳腺检查,结果显示1cm左右的乳腺结节,其余并未有异常。但几个月之后再次检查却查出乳腺癌,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
常规体检项目不能早期发现癌症
普通体检,只能对身体总体健康状况和重要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筛查一些常见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比较有用,但是要靠它去筛查早期的癌症,十有八九会漏诊。
比如胸片,可以快速排查肋骨骨折、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问题。
但用来筛查肺癌时,就很可能漏掉被肋骨和心脏遮挡的微小病灶。
一项研究分析了117名肺癌患者的原始胸片后发现,其中105人被漏诊了!
还有胰腺癌、脑瘤等等“隐藏高手”,本身就藏得很深。
不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而且没有特别有效的筛查手段,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
展开剩余85%不管如何,我们要清楚的是,目前还没有哪项检查能保证百分百早期发现肿瘤,即便做的检查是针对性较强的“防癌体检”,也可能会错过疾病的”蛛丝马迹“。
而且像淋巴瘤、脑肿瘤、胰腺癌等,并没有针对性的筛查手段。
由于个人身体状况的差异,通常需要针对性的体检套餐(项目)。
尤其是有肿瘤家族史、有慢性疾病、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有慢性感染,比如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病毒性肝炎等的人群都推荐定期进行体检筛查。
按年龄分类,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体检套餐(项目):
①≥40岁:2~3年做一次胃镜
胃癌的高发年龄段为40岁以上人群,若有胃癌家族史、吸烟、重度饮酒、慢性胃炎的人群,胃镜更为重要。
②≥45岁:5年做一次肠镜
若第一次肠镜后无任何肠道方面的病变,可调整体检频率为3~5年一次。若检查出相应病变,需及时前往相关科室进行治疗。
③≥40岁: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
用以预防肺癌。其剂量较低,不会造成辐射副作用。
④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甲状腺检查
任何年龄段:乳腺B超、甲状腺B超
≥40岁,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用以预防乳腺癌。
甲状腺超声检查建议人群:碘缺乏或摄入过量、中青年女性或者合并甲状腺家族史、甲状腺免疫性疾病患者、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者。
⑤不同年龄段女性:宫颈癌筛查
筛查起始年龄:25岁女性
25~64岁女性:采用每5年一次的HPV核酸单独检测;或联合筛查;或每3年一次细胞学检查
⑥≥50岁男性:每年做一次前列腺B超+PSA指标检测
用以预防前列腺癌。
⑦肝炎患者:肝癌检查
肝脏超声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查,建议人群: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糖尿病者。
当体检报告出现这几个“警示性字眼”时,意味着距离癌症只有“一步之遥”!
一、血常规三项同时异常要高度警惕
血常规是最常见的体检项目,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三项都偏低(称“三系减少”),可能提示急性白血病;
白细胞特别高、红细胞偏低、血小板减少,需警惕白血病或严重感染;
血小板过高,在某些消化系统癌症(如结直肠癌)患者中较常见;
血红蛋白低(贫血),也可能是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信号。
这些指标异常不一定就是癌症,但若数值明显异常,应尽早就医做进一步检查。
二、不少人拿到体检报告时看到“肠上皮化生”“胃异型增生”,如果仅仅看到这几个字很难联想到和胃癌有关,但它实际距离胃癌只有一步之遥!
胃黏膜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多步骤癌变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肠上皮黏膜取代胃黏膜在胃内的异常增殖,是胃的癌前病变;“胃异型增生”是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出现异常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
临床上常把“肠上皮化生”“胃异型增生”称之为胃癌的前期病变。
三、很多人体检查出“肝纤维化”“肝硬化”,听起来好像不严重,距离肝癌还很远。而事实上,“肝硬化”的下一步就是肝癌。
“肝纤维化”是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肝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肝硬化,而肝硬化的下一步往往就是肝癌。
从肝炎到肝癌的演变过程,是典型的三部曲,即:肝炎→肝硬化→肝癌。
肝癌的检查方法主要是“血清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检查”。
特别是那些有脂肪肝、肝炎等肝病的人,除了积极治疗外,也要定期复查。
四、体检查出“肠息肉”很多人都遇到过,如果体检报告上出现“不典型增生”“腺瘤性息肉”的字眼一定要当心。
大肠癌是一个“缓慢过程”,即从: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肠癌。
但是息肉和不典型增生阶段,患者多没有症状,需要靠定期的结肠镜检查来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的治疗,一旦发展到便血或肠梗阻症状,大多已属肠癌晚期。
“肠息肉不典型增生”是指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此外,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即: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疗,很可能会变成大肠癌。
五、宫颈上皮内病变
“宫颈上皮内病变”这个词一听好像和“宫颈癌”关系并不大,实际上“宫颈上皮内病变”距离宫颈癌,可能仅有一步之遥。
宫颈上皮细胞在 HPV 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后,可从发生非典型增生再转变为宫颈癌。
其中,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被认为是宫颈鳞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
六、胰腺上皮内瘤变
如果在体检报告上出现“胰腺上皮内瘤变”,一定要引起重视。
胰腺癌的癌前病变包括胰腺上皮内瘤变、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及黏液性囊腺瘤,它们的出现预示着胰腺癌的可能。
七、乳腺非典型增生
好多人体检都查出过乳腺增生,这其实挺常见的,不用太慌。
但要是报告里出现“乳腺非典型增生”这几个字,可千万得上心,它离乳腺癌仅一步之遥。
乳腺癌发展分四步:先是普通的乳腺增生,然后变成非典型增生,接着是原位癌,最后就发展成浸润性癌了。
大部分人都是生理性增生,不会癌变,但一旦报告里提到 “非典型增生”,就得注意了,这相当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 “中间站”,如果查出来乳腺小叶或者导管上皮有非典型增生,得乳腺癌的风险会比普通女性高5~18倍。
有“建议进一步检查”的提示,要及时寻求专科医师进一步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发布于:浙江省铁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